FIR療法對自體動靜脈瘻管養成的影響:一個開放性、隨機控制的臨床試驗

遠紅外線療法對自體動靜脈瘻管養成的影響:一個開放性、隨機控制的臨床試驗

林志慶,楊五常

台北榮民總醫院,陽明大學臨床研究所

 

實驗方法:

本實驗將新作瘻管的病人隨機分為遠紅外線組(60人)與對照組(62人)兩組,遠紅外線組的病人一周照射遠紅外線3次,一次40分鐘,兩組病人分別於術後第2天、第1、2、3個月及第12個月時以超聲波測量動靜脈瘻管的血流量(AVF Qa)。

 

實驗結果:

與對照組(62人)比較,遠紅外線組(60人) 在第1、2、3個月及第12個月時以超聲波測量,有較好的動靜脈瘻管血流量(AVF Qa);第3個月時有較佳瘻管的生理成熟率;且在12個月中有較低的失效率和較長的獨立暢通率及較佳的臨床成熟率。

 

結論:

遠紅外線療法能夠增加新作瘻管血流量、熟成率及獨立暢通率。

 

 

 

新作瘻管的病人,使用遠紅外線,一年內,生理成熟率(3個月)提升14%、臨床成熟率提升22%。

新作瘻管的病人,使用遠紅外線,一年內,生理成熟率(3個月)提升14%、臨床成熟率提升22%。

 

 

1年期暢通率即一年內,瘻管沒有接受介入性治療或失效的比例下降17%。

1年期暢通率即一年內,瘻管沒有接受介入性治療或失效的比例下降17%。

 

 

發表於美國腎臟基金會期刊(AJKD) 2013年3月

本實驗採用的儀器為寬譜醫學科技(股)公司研發的『Firapy 寬譜遠紅外線治療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