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症是一種罕見的神經退化性遺傳疾病,小腦萎縮症最主要的特徵是小腦神經細胞的死亡,導致小腦萎縮,引起漸進式的運動協調能力喪失,其臨床症狀是步態不穩、說話不清楚、吞嚥困難,最終喪失行動能力,有些類型的小腦萎縮症,甚至會導致失智或視力問題。全世界的醫療研究單位,目前對於小腦萎縮症,還找不到治療方法,醫師只能開立緩和疼痛和病況的藥物,不過,延緩病情惡化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讓病患持續地運動復健。
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研究醫療團隊,運用遠紅外線治療儀進行「小腦萎縮症」的基因轉殖鼠實驗,每天4次、每次30分鐘,半年後進行小鼠運動能力測試,發現經遠紅外線治療的小腦萎縮症小鼠,與未治療的小腦萎縮症小鼠相比,可改善50%的行為表現,而經遠紅外線治療的小腦萎縮症小鼠在第12個月的平衡桿實驗中,仍表現的比未治療的小腦萎縮症小鼠好,對延緩病情有顯著功效。研究也發現,經遠紅外線照射的小腦萎縮症小鼠,能防止小腦中的神經細胞死亡,這些結果對於小腦萎縮症病徵的改善有很大助益,最近已在國際科學期刊發表,目前已經通過動物實驗,未來將實際應用在病患治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