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攝護腺關鍵問診
作者:書田診所泌尿科醫師群
出版社:文經社
摘要:「一項國內的研究顯示,對 於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且其他藥物治療無效之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施予攝氏39度、一天一次、每40分鐘的遠紅外線治療,6~8次後能有效緩解疼痛不適症狀。」
西元1800年人類發現了紅外線,自此傳統醫療即應用不少。近代隨著紅外線對細胞的影響機制研究增加及材料科技的進步,人類開始注意到遠紅外線對人體保健和醫療上的助益。遠紅外線照射在人體上,可以產生兩種效應:溫熱效應及非熱生物效應。
臨床觀察發現,當使用低能量遠紅外線照射時,能夠誘發人體內細胞分子的強烈共振,也就是此能量會被充份轉移並由細胞吸收,並引起細胞分子的明顯反應。此反應會促使細胞分子活化,並有利於新陳代謝,進而發揮其調節代謝、增強免疫功能等生物效應,稱之為「非熱生物效應」。
遠紅外線治療應用於物理治療專業由來已久,舉凡控制疼痛、降低肌肉痙攣、舒緩肌肉緊張、增加關節活動度、提昇免疫功能、加速新陳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平衡與促進組織再生等都是物理治療師應用此療法的主要目的。甚者,近年來醫學臨床實驗證實在血液透析、問題傷口處理及運動傷害等患者都有實質的效果。臨床發現,遠紅外線應用於慢性攝護腺炎或骨盆腔慢性疼痛症候群的治療似乎也有不錯的效果。
一項國內的研究顯示,對於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且其他藥物治療無效之慢性攝護腺炎患者,施予攝氏39度、一天一次、每次40分鐘的遠紅外線治療,6~8次治療後能有效緩解疼痛不適症狀。但是其作用機制及療效,仍需進一步研究。遠紅外線治療應用於慢性攝護腺炎病人之作用機制假設為:
遠紅外線治療為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比起以往侵入性的經肛門微波熱治療更能為病人所接受。遠紅外線治療採用體外會陰部照射法,因為其熱傳導的物理性質,照射部位必須完全裸露才能達到效果。遠紅外線治療具有方便、舒服無侵犯性,併發症少、不用麻醉、不會大量出血等優點,雖然其治療機轉與療效仍需醫學界努力研究與證實,但是對於身體狀況不適合手術的病患與遭受慢性攝護腺炎長期困擾的病患來說,遠紅外線治療提供了另一個治療選擇。